小儿科 无小事
发布:未知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30日 浏览人数:[0]
小儿科 无小事
谈谈基层儿科护士的苦于乐
今年年初,央视《新春走基层·“小儿科”无小事:全国多地“小儿科”频告急》专题节目收视率火爆,小儿科也一下子成为热门科室,儿科医生也随之备受关注。那么,同样身处让人闹心的小儿科,儿科护士又是什么现状?她们的苦与乐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体味?接下来,让我们跟着笔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新邵县人民医院小儿科,体味基层儿科护士的苦与乐。
早上八点,在并不宽敞的护士站,哭闹的孩子和焦急的家长挤得医务人员几乎没有了转身的余地。这就是走进该院儿科看到的第一幅情景。护士长李红梅告诉笔者,每天早上,不管医生是否查完房,也不管医生是否开好医嘱,家长们都会焦急地催促护士们快点给孩子们打点滴。她们非常理解家属们迫切希望孩子快点好的心情,所以每当这时候,儿科护士们都会耐心地向家长们做解释工作。其实,早在前一天,护士们已经在做一天输液的准备工作了,核对输液单,领药,摆药,第二天早上七点,治疗班的护士已经开始擦拭治疗台,准备配药流程……只是配药不是小事,所有的药品必须“三查八对”,她们必须仔细、谨慎,容不得半点差错,而且孩子的病情每天都在变化,医生查完房后会根据孩子的病情相应地调整医嘱,所以,治疗工作会在八点半左右陆续开始。她说,大部分家属是理解我们的,不过有时也会碰到比较难缠的家属,一来病房医生都没诊查就要求输液。每当这个时候,她们需要反复和病人家属沟通解释。
九点钟,笔者跟随护士长走进五病房。护士小何正在给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男孩进行输液操作。只见她麻利地做着各项准备,核对、排气、准备胶布。孩子似乎很怕,躲在妈妈的背后就是不愿意伸出小手。护士小何见此情景,从兜里变戏法似地掏出一个棒棒糖,微笑着说:“小名最勇敢了,就像奥特曼一样。你看,阿姨这里有棒棒糖,小名打完针阿姨奖励你一个棒棒糖。”“阿姨要轻轻地,最轻的”,小名探出个脑袋略带疑虑地说道。“阿姨保证轻轻地”,只见小何边说边拉着孩子的小手,找好血管,穿刺,贴胶布,不到一分钟,输液操作已经完成。小何交代好家属注意事项,立马就进入下一个操作流程。孩子的妈妈告诉笔者,以前孩子最怕打针了,每次打针都得几个人才能搞定。自从遇到何护士,她总是能轻松搞定这些哭闹的孩子。每天看她在病房里穿梭,有时都是带跑的,但她总是笑呵呵的,孩子大概是被她的微笑所感染的吧……
在病房里、走廊、大厅,只要能放床、放凳子的地方,都加了临时床位,保证患儿们能及时住院治疗。自去年11月份开始,儿科每天住院人数近百人,每天出入院人数都在二三十人,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多,而且今年婴儿特别多,病情重,有好些新生儿一入院就需要上心电监护。虽然医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面对每日增加的婴幼儿患者,儿科医务人员都加班加点,放弃休假,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护士小罗分管的病床比平日多了三分之一,她走路的脚步比平常加快了很多,每天从早8点到下午四点,脚步几乎没有停歇过。上夜班时,病人多且病情重,一个晚上都没坐下来休息几分钟,每次下完夜班回家都是睡到晚上才起来吃饭。但是,在病房里,她仍然微笑地对待每一名患儿和家属,仔细地为患儿护理,耐心地解答患儿家属的疑问,她希望每一位患儿都能尽快康复,尽早出院。前不久,她2岁的孩子发烧,忙碌的她只得让老公带着孩子睡在大厅的空床上,方便她边上班边给孩子测体温。她告诉笔者,现在的她不敢马虎,因为上一次孩子发烧时,忙碌的她只给婆婆打电话,交代婆婆给孩子量体温,体温超过38.5°要给孩子喂退烧药。可60多岁的婆婆眼睛不好,孩子烧到40°了还没给孩子喂药,幸好那天她准时下班,回家后立马给孩子做处理。为这事,老公还和她吵了起来。婆婆总说“总是管别人的孩子,自家孩子病了倒不管了。”每当提起这些,她总感觉对不住孩子、对不住家人……
上午十一点,病房里已经住进来11个小病号,而且门诊还有病人不断赶来。一上午,预备班护士小刘马不停蹄,接受新病人,办理入院手续,铺床,处理新医嘱……转眼间,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她桌上的那杯水一口也没喝……
中午十二点半,本该是午餐和休息时间,可儿科的小护士们仍然没有空闲下来,换瓶、配药、写记录等等。大家吃饭都是狼吞虎咽,趁着稍微空闲一点的时间轮流对付几口。
下午三点,原本稍微安静一点的护士站一下子又热闹起来。只见一位怒气冲冲的中年男子抱着一个约莫两三岁的孩子从穿刺室走出来,随行跟了四五个家属,边走边说:“叫你们领导出来,这么小的孩子,哪能让你们实习生来练手啊?”李护士长赶忙走过去,温柔地说,“我是这里的护士长,有什么事情请跟我说。”一问才知道,这是新来的21床,因腹泻伴发热刚刚办入院的。病人家属对抽血、打针非常抵触,责任护士小周给孩子抽血时家属就一个劲地责备说“咋能抽这么多管血呀?”。因孩子哭闹得特别厉害,第一次穿刺失败了。家属的情绪立马异常激动,一把推开小唐,抱起孩子就往外走。李护士长了解完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孩子父亲说:“首先,没有一针给你穿刺成功我们非常抱歉。我帮你找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来给你打针,但也请你不要给我们的护士压力,我们也都希望能尽量减少孩子的痛苦,好吗?”说完,叫来何护士,帮忙一起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孩子父亲脸上的表情明显松弛下来了。这时,李护士长顺势对孩子妈妈说:“其实,我们都是做父母的人,孩子生病我们看着也心疼,我能理解你们家属的心情。但同时也请你理解我们,没有人敢保证所有的穿刺都能一针见血,请给我们年轻护士机会,我们会以最好的技术为孩子们服务!”“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刚刚我老公太激动了”孩子妈妈连声说道……
年长护士刘姐告诉笔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家长们都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穿刺不成功就骂人的事时有发生。因此,满负荷、高风险、压力大,在儿科护士看来,这些词是他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但劳累之余,总有令他们欣慰的故事,那就是看着小病患和家长满心欢喜地痊愈出院。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院120给儿科送来了一个弃婴。孩子三四个月大,
全身皮肤发绀,循环非常不好,还有脐疝。科主任和护士长立即交代,“给孩子最好的治疗和护理!”科里姐妹们立即行动起来,有人给他拿来尿片、有人给他送来奶瓶,二十四小时轮流照顾这个可怜的孩子……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起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当可爱的孩子冲着大家微笑时,那一刻,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下午四点半,晚班护士小朱接完班后,开始整理一天的医嘱单、治疗单。辅助班的小李则开始打印第二天的输液单。小李已有七个多月的身孕,护士长为了照顾她,每天就安排给她相对来说轻一点的任务。她说,这两天科室病人略微少了一点,这个点输液的病人只有二十来个了,她才有时间打印明天的输液卡。对于怀孕上班,她表示这在医务人员当中是很正常的,大部分的人都是生产的前一天还在上班。她笑着说“我们行内有句话说,多走走生得快一点”。
傍晚六点,看完最后一份出院病例,李护士长终于可以洗手下班了。她笑着问笔者一天下来的感受。她说,其实在儿科工作对护士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有过硬的穿刺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更要有无私的爱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只会哭闹甚至不会说话、配合的孩子们,护理的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有句俗话说得好,“金外科,银内科,累死累活小儿科”。的确,每天我们如脱落般转个不停,打针、药、铺床、输液,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是矜矜业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每个护士姐妹,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到了病房,她们什么都不计较。面对家属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责骂,她们默默承受,微笑对之,当孩子痊愈出院家长不好意思道歉时,她们仍微笑对之,一句“没事儿”轻轻带过。很多时候,我们非常渴望得到病人的理解。没有人不希望穿刺时一针见血,没有人不希望孩子早日康复出院,可我们不是完人,请给我们年轻护士机会,我们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最好的技术为每一位患病的孩子服务。
笔者尾记:小儿科,无小事!穿上护士服,她们美丽干练;拿起针管,她们自信从容;面对误解,她们隐忍坚持;奔波于病房,她们亲切耐心……这,就是现实中的“白衣天使”,这就是小儿科护士的情怀!(小儿科:孙移新)